王東京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大就明確提出: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個基本特征,是我們抓經濟工作的大邏輯、大前提。此次進一步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落實到政策層面,就是要從供給側發力擴內需。馬克思在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時提出價值與實物“兩個補償”理論,指出總量平衡不等于結構平衡,結構失衡必導致總量失衡,供求平衡的重點在結構。大量事實表明,創新供給可以更好滿足需求、引導需求、創造需求。當今時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突出特點,就是供給側一旦實現了成功的顛覆性創新,市場就會以波瀾壯闊的交易生成進行回應。
從供給側發力擴內需,關鍵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擴大消費需求拉動投資需求。從需求鏈條上看,投資是中間需求,消費是最終需求,如果消費需求不足,盲目擴大投資需求無異于飲鴆止渴,反而會加劇生產過剩。同時從產業鏈條上看,擴大投資需求應堅持用下游產業投資帶動上游產業投資。經濟學證明,產業鏈條越長,從下游拉動投資的“乘數”越大,對投資的帶動作用也會越大。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方面,要不斷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具有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供應體系,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消費需求看,我國已有14億多人口,人均GDP超過了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了4億人,規模居全球第一,我們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不斷增強。
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中國對外開放的實踐表明,參與國際循環可以提升國家綜合實力。2010年,我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20年,經濟總量突破了100萬億元。2021年底,外匯儲備余額達到3.25萬億美元。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已連續多年保持在30%左右,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
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首先要積極進口國外絕對優勢的產品。要努力增加人民群眾需求比較集中的特色優勢產品進口,分享國際分工的紅利;與此同時,要努力擴大國內絕對優勢產品的出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國某些產品對歐美國家可能不具有絕對優勢,但對某些發展中國家卻有絕對優勢,我們不能僅盯住歐美市場,應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經貿合作。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經濟體系是由“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協調體系、開放體系、體制機制”等構成的大系統?,F代化經濟體系區別于傳統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符合新發展理念。
近十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成就。但也應看到,我國目前尚處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中低端位置,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產品仍較為依賴進口,高端數控機床、芯片、光刻機、操作系統、醫療器械、發動機、高端傳感器等,存在“卡脖子”的問題。
基于目前的現實,必須加快推動我國產業向全球產業鏈的高端延伸,進入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營銷服務等高端環節,不斷提升產業競爭力,積極參與全球創新鏈的重構。當務之急,要加大財政投入,強化基礎研究,集中力量補短板;要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的科研攻關,化解一些領域“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同時,要建立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以科創板為龍頭激活全流程創新鏈條,為突破“卡脖子”技術、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注入資本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