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武瑛港 北京報道 近年來中國醫美市場出現爆發式增長,跨過2000億之后,正朝著3000億規??焖侔l展。
根據《2021醫美行業白皮書》,2021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約2274億元,預測2022年規模約2643億元。另有數據顯示,相比美國、韓國,中國醫美市場全國人均消費額和每千人診療次數滲透率,至少擁有4倍以上增長空間,2020年至2023年的中國醫美行業年復合增長率預計仍將超15%。
《中國醫美行業2022年度洞悉報告》(下稱《報告》)也顯示中國醫美市場正在快速發展,2015-2020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由637億元增長至1549億元,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超過3500億元。
但是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如何保護求美者安全、促進合規發展已成為行業重要問題。
近日,艾爾建美學中國總經理丘漢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等指出,中國消費者對醫美新技術、新產品的需求非常旺盛。醫美行業潛力好、發展快,但仍然存在灰色地帶,所以醫美行業需要政府、媒體和公眾的監督,有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監督,醫美行業才能更好、更快地發展。
市場規模與合規壓力齊增長
回顧過去5年,中國醫美行業增速持續領先于全球增速。根據上述《報告》,雖然中國醫美市場在2022年受新冠疫情沖擊,增速有限,但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依舊充分,并且將隨著疫情緩解逐步釋放,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保持超10%的增速,領先全球平均水平。
在中國醫美市場快速發展背后主要有三方面驅動力:一方面是充分的市場滲透率增長空間,與發達醫美市場相比,我國醫美滲透率仍處于較低水平,潛在待開發市場廣闊;另一方面是國人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隨著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升以及對品質消費的追求,消費者對醫美的意愿度將持續提升。
此外,醫美產品和技術也在不斷迭代創新,近年來醫美產品獲批速度加快,正規醫美產品的可選擇類別不斷豐富,新產品不斷涌現,保證了對醫美消費者需求的持續滿足與深入挖掘,推動醫美市場不斷發展。
但是在高速發展的同時,目前醫美行業仍存在較大的合規壓力,21世紀經濟報道曾梳理發現,其中僅醫美機構端就存在六大問題,包括無資質機構、超范圍經營、虛假宣傳與過度承諾、非法行醫、使用假貨水貨、信息記錄不規范不透明。
其中,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2019年中國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000家,經過估算全國依然有超過80000家生活美業店鋪非法開展醫療美容項目,屬于違法行為。但近年來國家監管和打擊力度不斷加大,無資質機構數量明顯減少。
上述《報告》也顯示,市場與服務的合規狀態有待整體提升是當前中國醫美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當前中國醫美市場面臨著虛假宣傳、水貨/假貨泛濫、違規操作、非法經營等頻出的亂象,但是可以看到監管部門正在促進行業規范化發展。
其中例如水貨/假貨問題,據iResearch統計,截至2019年非法醫美場所90%以上的醫美設備為假貨,約10%的正品和水貨通過租賃或走私流入市場。
再例如非法經營問題,目前非法從事醫美服務的機構數量為正規機構的6倍以上,一些美容機構混淆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超范圍開展美容項目,進行無證經營,另外還有15%的合法醫療美容機構存在超范圍經營現象。
據梳理,繼2017-2018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等7部門聯合部署開展了為期1年的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專項行動后,醫美一直屬于被重點監管的領域,2021年10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向社會公布了10起醫美市場典型不正當競爭案件,2022年4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明確將查處醫療美容領域虛假宣傳行為列入2022年民生領域案件查辦“鐵拳”行動重點之一。
在強監管之下,國內醫美服務市場加速進入合規化發展軌道,與此同時醫美消費也逐漸趨于理性。丘漢華曾表示,成熟的消費者、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多樣化的產品是支撐起醫美行業向上發展的三塊基石。
對于醫美行業合規問題,丘漢華指出,艾爾建美學將聯合上下游合作伙伴為中國醫美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增加正規醫美醫生是關鍵
據了解,醫美合規壓力背后的原因包括醫美消費屬性強、高質量醫美服務供給不足醫美效果評價具有主觀性、部分求美者消費能力不足、醫美行業消費者教育不足等。其中如何增加高質量醫美服務的供給是行業面臨的重要挑戰,這一挑戰背后涉及兩個問題——非法從業人員數量多以及正規醫美醫生缺口大。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統計顯示,我國醫美合規從業人員約1.7萬人,非法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在合法醫美機構當中,也存在非合規醫師“飛刀醫生”的現象,根據艾瑞咨詢估算,非合規醫師數量將近5000人。
但與此同時,正規醫美醫生的缺口一直較大,進一步造成優質醫美服務的供給不足。根據《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1》,2020年我國整形外科醫院含助理醫師在內的注冊執業醫生數量為2953人,注冊護士為2135人,美容醫院含助理醫師在內的注冊執業醫生數量為15348人,注冊護士為11594人,合計符合醫美行業規范的專業醫療從業人員僅32030人。
同時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數據,目前合規注冊的醫療美容機構共15144家。這意味著同我國快速發展的醫美市場相比,符合醫美行業規范的專業醫療從業人員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市場供求存在不平衡。
另外,正規醫美醫生培養周期較長,通常需要8到10年,艾瑞咨詢數據顯示,非多點執業情況下,國內13000家醫美機構醫師的標準需求數量達106392人,但行業實際從業醫師數量僅38343人,缺口達6.8萬人。另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協會數據,美國每百萬人整形外科醫生保有量為20.18位,日本為17.54位,而中國僅2.88位。
對此情況,丘漢華曾表示,醫美行業發展的挑戰與專業醫美醫生缺乏有很大關系,行業的高速發展,衍生出對專業醫美醫生龐大需求,但后者目前市場嚴重供給不足。
對標全球市場,我國醫美滲透率顯著低于發達國家,這從側面顯示中國的醫美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持續的醫生教育培訓及技術研討創新,是決定行業未來的核心所在,希望通過建立與中國醫美市場規模、消費者需求和產業發展相匹配的培訓體系,來助推醫美行業規范化發展。
今年8月,聯合麗格集團董事總經理慕安也曾表示,醫生的專業技能和水平決定了行業發展的高度,也代表了一家醫美機構的核心競爭力,醫美行業需要更加重視醫生價值,以醫為本,以患者為先。
然而如何形成完善、規范的醫美專業培訓體系似乎是一難題,上述《報告》指出,大三甲醫院相關科室的缺點是業務繁忙,難以系統和有規劃地進行學習;專門醫美培訓機構的缺點是追求課程廣度,缺乏深度,且無行業標準、培訓質量層次不齊;行業協會的缺點是現有培訓體系無法完全覆蓋實際需求;上游企業組織的培訓缺點是大部分廠商的培訓聚焦于如何優化自身產品的交付,課程廣度尚有較大擴展空間。
艾爾建美學中國醫學教育執行總監孔令剛進一步指出,其實醫美的治療對于解剖、美學和求美趨勢的認知均有很高要求,醫生不僅需要有臨床專業知識儲備,還需要有對社會人文知識的認知,可以說既是專業型人才,也是復合型人才。
不過,隨著市場成熟度的提升,各類指導標準、評價體系正在相繼出爐,例如2020年7月,國家衛健委發布《醫療美容主診醫師備案培訓大綱》,指導各地規范開展醫療美容主診醫師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醫療美容主診醫師備案管理水平;以及2022年1月,《中國醫療美容標準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發布,給出了超過50個標準,內容涉及行業管理標準、行業技術標準、教育培訓標準、行業基礎標準4個方面,為醫美行業的標準體系建立作出了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