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莎 北京報道 強化農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是鄉村建設行動的重點任務之一。近日,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十部門印發《強化農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專項推進方案》(后簡稱《方案》),從強化防洪工程建設、完善抗旱工程體系、加強水旱災害防御應對、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強化水源保護和水質保障、加強農村供水工程管理六個方面提出了具體任務。
《方案》明確,到2025年,鄉村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明顯增強,農村供水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8%,規?;┧こ谈采w農村人口比例達到60%。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今年5月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十二項重點任務,其中第三項即強化農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其中涉及加強防汛抗旱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向農村供水保障轉變,實施規?;┧こ探ㄔO和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改造等內容。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副主任趙霞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確保農村居民供水質與量是持續改善農村居民生活條件,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的重要舉措之一,是確保農村居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保障。
強化農村防汛抗旱韌性建設
南京大學城市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災害防御協會理事兼規劃與標準專業委員會主任翟國方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差異比較大,農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水平也呈現較大的區域差異性。像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經濟社會發展比較高的地區,農村的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能力就比較強。2021年底,江蘇省農村區域供水入戶率已達99%以上,農村供水保證率達95%以上,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100%。
趙霞表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極端氣候增多,自然災害頻發,給我國保障糧食安全帶來挑戰,尤其是近兩年來,雨帶逐漸北移。同時伴隨著地緣政治沖突和疫情帶來的物流瓶頸,全球糧食危機將更加嚴重。
在農村區域發展差異、自然和社會因素變化對保障糧食安全提出新要求等背景下,為進一步強化農村防汛抗旱,《方案》提出三方面具體任務。
一是強化防洪工程建設。以防范水庫垮壩、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災害等風險為重點,強化防洪基礎設施建設。消除存量隱患,建立常態化除險加固機制,實施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提升山洪災害防御能力等。
二是完善抗旱工程體系,因地制宜推進一批中小型水庫建設,加快水源工程供水管網渠系向鄉村延伸、向灌區覆蓋。優先將大中型灌區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強田間灌排工程與灌區骨干工程的銜接配套,著力解決好農田灌排“最后一公里”問題,實現旱能灌、澇能排。因地制宜實施當家塘、儲水窖等農村小型水源工程及其配套設施建設等。
三是加強水旱災害防御應對,包括前期監測、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統籌運用河道及堤防、水庫、蓄滯洪區等各類骨干水利工程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各部門要加強數據共享,做好天氣、雨水情、土壤墑情等的實時監測、預報和預警,組織開展水旱災害防御應對等。
翟國方表示,干旱和洪澇災害是極端氣候現象對人類的負面影響,要減少這樣的負面影響,就要系統思維,綜合施策,強化農村防汛抗旱的綜合能力,也就是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到的韌性建設。農村防汛抗旱的韌性建設,既包括強化防洪工程建設,完善抗旱工程體系,加強水旱災害防御技術研發等工程性措施,也包括國土空間的規劃整治、農村生態系統的優化、農村居民水安全風險意識的提升以及旱災、水災等保險制度和產品的完善等等。
另外,一位不愿具名的水利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要加強農村的防汛抗旱能力,還應繼續加強道路,尤其是山區道路等其他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建設水利工程所需的設備和建筑材料道路運輸。
針對氣候變化,趙霞認為,雨帶逐漸北移,“北澇南旱”或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建議北方要加強高標準防洪工程建設,儲備充足防澇抗澇物資,全面疏通排灌溝渠,加強水庫、泵站建設和管護,確保暴雨、洪水環境下農田排水順暢。南方要加強水資源開源節流科學灌溉工作,充分調動和利用水庫、坑塘中的水源,在有條件的地方,打井抽水,澆地抗旱盡可能采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
多渠道籌措工程建設資金
前述水利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城鄉供水存在差異。城市建設規劃、居民居住都相對集中,依靠大型水廠和大型管線供水,保障率高、水質好、人均投資量相對小。與之相對,農村面積廣,地形地貌復雜,居住分散,部分地區水質不達標,高山峽谷地區供水管線建設難度大,投資成本高。
針對農村地區特點,《方案》提出要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優先利用大中型水庫和引調水等骨干水源作為農村供水水源,按照“建大、并中、減小”的原則,實施農村規?;┧こ探ㄔO。有條件的地區可由城鎮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實施小型供水工程標準化改造,更新改造一批老舊供水管網和設施。因地制宜推進供水入戶,提高自來水普及率。推進消防取水設施建設。
為進一步提高工程建設和投資效率,趙霞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好發改、財政、農業農村等相關部門的責任和具體落實工作;二是在項目建設中充分利用存量基礎設施,在已有基礎設施基礎上進行完善和強化;三是可以引入市場主體的力量參與建設,如利用PPP模式,政府招標,企業進行工程建設,政府負責監督企業施工的質量和效率;四是優化項目實施流程,加快推進項目實施和建設;五是鼓勵農民積極參與投資投勞。
與建設相比,供水工程建成后的運營管護同樣重要。翟國方認為,這需要從多方面著手。首先要立法,為后期的運營管護提供法律依據。其次要引入市場機制,如保險公司、廣告公司等,發揮市場在運管中的基礎作用。再次要發揮社會公益組織以及輿論媒體的監督機制。最后要加強農村居民的水安全教育,增強居民在運管中的主人翁意識。
供水保障不僅要有水喝,還要有“好水”喝?!斗桨浮访鞔_提出要強化水源保護和水質保障。綜合考慮水源水質、供水工程規模、管網分布和運行方式,加快配套完善凈化消毒設施設備。健全完善縣級水質檢測中心和千噸萬人供水工程水質檢測制度,加強水質檢測監測工作,提升水質保障水平。指導地方推進劃定千人以上規模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或保護范圍,基本完成鄉鎮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
為保障六方面任務落實,《方案》提出,要多渠道落實資金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在不新增隱性債務的前提下,將符合條件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通過金融信貸、水利基礎設施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水利基礎設施投資信托資金(REITs)試點等方式,多渠道籌措工程建設資金。脫貧地區可統籌利用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支持補齊必要的農村供水基礎設施短板。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對農村供水、小型水庫、山洪災害防治等工程維修養護給予補助支持。加強項目和資金監督管理,防止造成資金和資源浪費。
趙霞認為,實現多主體、多渠道、多元化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融資方式,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是破解我國農村基礎設施項目融資難題的關鍵所在。具體來看,要確保各級財政足額投入,“在不新增隱性債務的前提下”發行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專項債。要堅持“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積極參與投資投勞。此外,要加大財政稅收方面的激勵措施,支持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優化資金支出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