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ll id="awkog"></small>

    <menuitem id="awkog"></menuitem>
    <ruby id="awkog"><option id="awkog"></option></ruby>

    1. <code id="awkog"></code>
      1. <kbd id="awkog"></kbd>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中國式現代化形成了系統協調的現代文明新形態

          2022年10月19日 05:00   21世紀經濟報道   繳翼飛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比如遵循工業化、市場化、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生產力發展的普遍規律,但更是立足本國國情的現代化,探索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的動力機制和發展戰略?!?/div>

          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時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新在哪里,建立健全現代化產業體系具體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有哪些具體路徑?21世紀經濟報道就此專訪了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

          黃群慧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比如遵循工業化、市場化、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生產力發展的普遍規律,但更是立足本國國情的現代化,探索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的動力機制和發展戰略,摒棄西方貧富兩極分化、物質主義膨脹、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

          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

          《21世紀》: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開始現代化探索,但各國國情不同,世界上既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普適的現代化標準。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黃群慧:中國式現代化遵循現代化理論中關于以工業化、市場化、經濟全球化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普遍規律,但與西方現代化的基本邏輯并不相同,與西方現代化有著本質區別。

          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現代化所遵循的生產力發展單純服從于資本的邏輯,不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式現代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形成了系統協調的現代文明新形態。圍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向世人表明,一個后發國家即使不具備先發國家那樣的發展條件,只要錨定自己的現代化目標,立足本國國情獨立自主探索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也能和平穩定地實現跨越式發展。

          《21世紀》:報告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了兩步走戰略安排,如何描述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

          黃群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明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21世紀》: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如何理解新發展格局?

          黃群慧:二十大報告明確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首要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審時度勢作出的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對于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繁榮,具有重大意義。

          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躍上了新的臺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了1萬美元,成為經濟總量第二、制造業總量第一的超大規模經濟體,無論是供給能力還是需求潛力都具備了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體、支撐并帶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條件和基礎。與此同時,隨著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的重大變化,“卡脖子”技術供給、市場體制機制不完善等造成的供需脫節、循環不暢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原來建立在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基礎上的出口導向工業化、市場資源“兩頭在外”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發展階段了。加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環境日趨錯綜復雜和不確定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等一系列重大變局因素影響廣泛深遠,經濟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貿易格局、產業鏈供應鏈布局面臨著巨大沖擊,這要求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提升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續性,新發展階段需要一個更加強大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因此,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正是我國適應新發展階段各方面重大變化、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主動選擇,是新發展階段的經濟現代化路徑必然選擇。

          從促進產業協同入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21世紀》: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F代化產業體系與傳統產業體系有何區別?建立健全現代化產業體系具體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

          黃群慧:現代化產業體系與傳統產業體系的一個關鍵區別就在于是否由現代創新驅動,兩個體系在技術先進性和高水平創新能力上有明顯的差距。中國已經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創新被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位置。產業創新能力不足會影響我國產業體系供給韌性和對市場需求的適配性,相關產業在國內國際雙循環過程中仍存在“卡點”和“堵點”。

          除了創新驅動外,產業有效協同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另一個重要特點,要推動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高效協同的產業體系發展格局。沒有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個環節就不能有序承轉聯通,供給和需求無法高效動態平衡,經濟循環就無法暢通無阻。目前,我國科技和產業“兩張皮”問題尚未有效解決,實體經濟產業與虛擬經濟產業發展不平衡,成為制約產業體系協同的兩大突出問題。

          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可以從促進產業協同入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是要深化科技和產業創新體制改革,形成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完整的創新體系,修補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之間的鏈條缺失,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二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大力量培養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人才,形成實體經濟吸引高素質人才的體制機制。三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切實解決“脫實向虛”結構失衡,健全實體經濟中長期資金供給制度安排,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強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功能。

          《21世紀》:推進新型工業化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有何意義?如何理解新型工業化與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關系?

          黃群慧:盡管現代化不只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但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無疑是現代化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根本動力來源。從世界范圍看,無論是早期先發國家,還是后發追趕國家,通過工業化驅動政治、文化、社會的現代化,都是共同的路徑選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56個項目建設,到改革開放以來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新型工業化,再到新時代強調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都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線。

          與西方現代化道路不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并聯的、疊加的和跨越的國家發展過程。因此,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

          (本報記者王峰對本文亦有貢獻)

          關注我們

          人妻无码免费观看
          <small id="awkog"></small>

          <menuitem id="awkog"></menuitem>
          <ruby id="awkog"><option id="awkog"></option></ruby>

          1. <code id="awkog"></code>
            1. <kbd id="awkog"></kbd>